2005年1月19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对“趁火打劫”为何缺乏预警?
牧野风

  日前,一辆满载副食、杂货的卡车在武汉街头突然起火,火刚被扑灭,堆放在地上的货物就遭到围观者哄抢,直到两辆警车载着全副武装的巡警赶到,这幕街头丑剧方告收场(1月16日《楚天都市报》)。
  类似发生在街头的“趁火打劫”之类的哄抢丑剧,已不知在各地上演了多少幕,即便是在首善之区的北京,竟然也没能幸免,市民面对看护力量不足的鲜花照样是一抢了之。面对如此情形,假若我们都无一例外地拿所谓的公德教育乏力说事,甚至把杜绝类似闹剧的上演,仅仅寄希望于市民公德水平的普遍提高,至少在眼下是于事无补的。一幕幕如武汉街头这样的哄抢闹剧,更说明“公德说”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努力方向,因为就公德教育的力度和总体水平而言,像北京、武汉这样的大城市,显然在全国也应当是首屈一指的,但却依然没能阻止得了哄抢闹剧的上演。这至少说明,用强化公德教育来治疗“趁火打劫”式的“哄抢症”,分明是开错了方子抓错了药。
  而对于那些哄抢者来说,地上堆放的各类物品,也未必是什么非抢不可的目标(比如摆放在街头的鲜花),但多数的哄抢者却依然鬼迷心窍地加入了哄抢者行列,这里面自然含有加强公德建设的必要性的一面,可同时是不是管理上更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呢?比如对这些财物采取适时的预警机制进行妥善的保护。火灾现场本就混乱不堪,秩序难以维护,再加上那些物品被胡乱地堆放在地上,此时只要有一人不经意间产生了将其据为己有的下意识并付诸行动,就立即会蔓延成一场轰轰烈烈的“集体无意识”的哄抢闹剧。可偏偏那物品又没有任何的防范措施,故而只要有一人带头,一呼百应的哄抢局面在一瞬间就会形成,此时再文明的都市,也会在瞬间突现出一处尴尬的“道德洼地”。
  小节不拘,终累大德,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了强化公德建设的重要性,但过分强调良好的社会风气或公共秩序靠道德来维系,也就容易忽略必要的制度建设和秩序维持力量的注入力度,因为在实际生活中,必要的公德建设和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、不可偏废的。一味地靠道德手段来遏制人心底的恶欲,道德的局限性就终究会暴露无遗,直至演变成一塌糊涂的哄抢现象为止。
  故而在“趁火打劫”的场面未出现之前,适时的预警机制就已经应该启动了!